翻阅族谱,确认血脉。
为了找到自己在中国的“根”,仅凭7个字的线索,马来西亚华人黄锦源大海捞针般在网上苦苦寻亲一年。
没想到,在泉州南安市美林文化研究会等单位的帮助下,仅用一天时间,黄锦源就找到了在省新镇檀林村的亲人。
(资料图)
6月12日下午,黄锦源通过手机视频连线,终于见到了在国内的亲人。
仅7个字线索
他大海捞针般寻亲一年
小时候,黄锦源经常听长辈提起,他们一家的祖先在中国。对于祖先和中国,黄锦源充满了好奇。黄锦源的爷爷黄山海在世时,就很想找到国内亲人,但由于资源有限,只记得国内的亲人在“福建南安壇坝乡”。
去年7月,黄锦源的大伯黄德全直到去世,都未能回到国内老家,留下了一生的遗憾。这让黄锦源意识到了寻找亲人的重要性,他开始在谷歌地图、抖音上输入“福建南安壇坝乡”,但都没能找到相关信息。“仅通过这7个字的线索,我大海捞针般找了一年时间。”黄锦源说。
两个月前,黄锦源在抖音上看到了一条关于国内黄氏宗祠的视频。自此,他开始寻找同类视频,并留言“是否有人知道‘福建南安壇坝乡’”。皇天不负有心人,一个抖音名为“黄老邪”的网友联系了黄锦源,并通过黄锦源提供的曾祖父黄奕註的墓碑信息,确认黄锦源要找的地方就是南安市省新镇檀林村。
“那位网友很快就开始和我核对族谱信息,我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和他继续探讨,并在6月9日进入了‘马来美林寻根’微信群。”黄锦源难掩激动,他的寻亲梦终于开始有眉目了。
通过墓碑信息
仅用一天就找到亲人
6月9日,在“马来美林寻根”微信群内,南安市美林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黄长流得知了黄锦源寻亲的信息并向研究会汇报,在研究会会长黄清泽的带领下,研究会办公室主任黄安味开始翻阅族谱。同时,黄长流也开始和黄锦源不断地确认双方的信息。
“墓碑上写着南安二十三都壇坝乡,这是民国时的说法,现在就是檀林村。”黄长流说,黄锦源的曾祖父叫黄奕註,他们查到檀林村有两个黄奕註。根据族谱记载,其中的一个黄奕註,他有两个儿子分别叫山海和金龙,正好与黄锦源提供的墓碑信息吻合。
“爷爷和二叔公的名字对上了,但是我曾祖母叫赵麵娘,族谱却写赵氏麵娟,为什么?”黄锦源认为,美林文化研究会在族谱上找到的这个“黄奕註”,有八成就是他的曾祖父,可曾祖母的名字却有些许出入。
黄长流耐心地向黄锦源解释道,在美林黄氏族谱上,“娟”字是对已逝妇女的尊称,一般是去掉名字中的一个字,并在名字后面加一个“娟”字。
确认曾祖母的名字没错后,黄锦源还认真研究起了黄长流发给他的族谱信息。黄锦源说,他爷爷黄山海是在1930年左右出生,而族谱上记载的是1931年,如果按虚岁计算也正好对得上。
6月10日,双方便确定了族谱上的“黄奕註”就是黄锦源的曾祖父。黄奕註留在南安的亲人,目前就住在省新镇檀林村。在南安侨联、省新镇檀林村委会和省新派出所的帮助下,美林文化研究会帮黄锦源联系上了他的国内亲人——黄永昌以及其他亲戚。
看到他们
就有了亲人的感觉
“我叫黄永昌,我和你爷爷是堂兄弟,我已经70多岁了,身体很好,有机会我们要互相走动。”6月12日下午,一场视频认亲会在黄永昌家中举行。
黄永昌的父亲与黄奕註是亲兄弟。黄锦源也没想到,这次能找到自己的叔公,他很快从手机上发来爷爷黄山海的照片,和黄永昌一比较,竟长得非常相似。“通过视频连线看到他们,我有一种很亲切的感觉。”
“太平街那个老房子是你爷爷小时候住的地方,那个地址我以前还有抄下来。”黄永昌在视频中对黄锦源说,他小时候还与马来西亚的亲人有过书信往来。但随着长辈的去世和多次搬家,他丢失了马来西亚亲人的地址,最后一次联系还是在20世纪90年代,“寄信要用英文写地址,我都是抄信封上的,信封丢失了,我就没了地址,双方也失去了联系”。
原来,1931年左右,黄锦源的曾祖父黄奕註带着家人前往马来西亚谋生,那时候,黄永昌的父亲才十八九岁,他留下来和母亲相依为命。亲人们到马来西亚后,一开始还会寄钱物回来,但由于种种原因,双方渐渐失去了联系。
“我是你堂姑,我能感受到你很用心地在寻找亲人,你把电话地址留给我,我加你好友,我们可以建一个家族群,希望大家都能联络起来。”黄永昌的女儿黄铁英与黄锦源年龄相仿,更有共同话题。
“很高兴,他还想念着自己的家乡和自己的祖先,没有忘本,这样认祖归宗很好,每个人都应知道自己的根在哪里。”黄永昌说,他希望黄锦源有机会能常回来看看。
黄锦源告诉记者,他很激动也很感动,觉得“认祖归宗”这4个字很有意义。“身为华人,就要知道我们的祖辈来自哪里,是怎么样的人,就算相隔千山万水,始终要知道血浓于水。”他说,很感谢那些帮忙寻亲的宗亲朋友们。